機器學習: 集群分析 K-means Clustering

Tommy Huang
5 min readApr 27, 2018

--

Python範例MATLAB 範例

K-means 集群分析(又稱c-means Clustering,中文: k-平均演算法,我可以跟你保證在做機器學習的人絕對不會將K-means翻成中文來說,除非是講給不懂的人聽),基本上Clustering的方法大都是非監督式學習(Unsupervised learning),K-means也是非監督式學習。

什麼是非監督式學習? 就是你得到的資料你沒有任何Ground truth,你只有資料本身。

舉例,我給你一組身高和體重的資料,但我沒有跟你說這組資料哪些是男生哪些是女生。我希望你用這組資料分出男生女生,這種時候就是用非監督式學習。

Note: 非監督式學習出來的效果基本上會比同類型的監督式學習來的差,因為模型在學的時候沒有答案,所以基本上在misclassifiaction的資料(通常在分類的boundary)分類效果不會很好。

K-means Clustering這個方法概念很簡單,一個概念「物以類聚」。男生就是男生,女生就是女生,男生會自己聚成一群,女生也會自己聚成一群。

但在這群男生自己不會動成一群,女生也不會動成一群,在機器學習內,我們有的就是一組不會動的身高和體重的資料。那是什麼會動,讓男生女生可以區隔開的是什麼? 回頭看看演算法的名字,k-means,這邊的k是你想分成幾群,means就是每一群群心,所以會動的東西就是群心。這邊很懸,什麼是會動的群心??????

如果用實際的例子說,大家到新學校上學的時候有沒有一種感覺,第一天到的時候基本上大家都不熟,一個兩個人是一群,後來慢慢會有一群人聚在一起,沒幾天就分成兩群、三群,慢慢的到上學後一個月,基本上班上的小團體都分好了,每個團體都有一個key-man,你可以把這個key-man當作是群心,基本上大家都是因為有這個key-man聚在一起的(如果變節又是另一件事情)。那這個key-man在開學到小團體分好之前,基本上有可能會一直換來換去的,甚至多出一個key-man或是少一個key-man(演算法:ISODATA),或是這個團體的key-man會因為別人的強勢而換掉,這就是會動=換掉的群心。

K-means運作概念步驟:

1. 我們先設定好要分成多少(k)群。

2. 然後在feature space(x軸身高和y軸體重組出來的2維空間,假設資料是d維,則會組出d維空間)隨機給k個群心。

3. 每個資料都會所有k個群心算歐式距離(歐基李德距離Euclidean distance,其實就是直線距離公式,從小學到大的那個距離公式,這邊距離當然也可以換成別種距離公式,但基本上都還是以歐式距離為主)。

4. 將每筆資料分類判給距離最近的那個群心。

5. 每個群心內都會有被分類過來的資料,用這些資料更新一次新的群心。

6. 一直重複3–5,直到所有群心不在有太大的變動(收斂),結束。

K-means運作概念圖解:

繼續剛剛的例子(身高和體重分成兩類),兩類也比較好圖解(圖1→8)。

基本上就是先做initial群心(圖2),然後一直重複做圖3–5,直到群心不太變動(收斂)。

讓你讀到不要不要的K-means數學公式:

假設有一組nd維的資料

設定有K(必須≤n)個Clusters {S1,S2,…,Sk},K-means clustering就是希望可以最小化群內的資料和群心的誤差平方和越小越好,數學公式如下:

μc就是群心,‖x-y‖就是算歐基李德距離(Euclidean distance)

演算法為

1. 初始隨機設定k個群心.

2. 計算分類到每一群體的樣本,(t)為第t次運算

3. 更新群心(nc個資料在第c群內。)

4. 重複2–3,直到群心不變動,也就是

基本上K-Means的數學跟其他算法比還算滿簡單的。

我放兩段Initial不同的狀態下,K-means的群心變化的效果。雖然資料有分顏色,但那不是K-means判出來的類別,那是我的資料的Ground Truth。

--

--

Tommy Huang
Tommy Huang

Written by Tommy Huang

怕老了忘記這些吃飯的知識,開始寫文章記錄機器/深度學習相關內容。Medium現在有打賞功能(每篇文章最後面都有連結),如果覺得寫的文章不錯,也可以Donate給個Tipping吧。黃志勝 Chih-Sheng Huang (Tommy), mail: chih.sheng.huang821@gmail.com

Responses (6)